一.零应力区是什么
在筏板基础中,零应力区指的是基底与地基土之间不产生压力的区域。当筏板基础受到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以及可能存在的偏心作用时,基底压力会呈现不均匀分布。简单来说,就像我们用手托着一个平板,当平板上的重物放置不均匀时,平板与手接触的部分压力分布也是不均匀的,甚至可能有部分区域几乎没有压力,在筏板基础里,这部分几乎没有压力的区域就类似零应力区。
用示意图来展示的话,假设一个矩形筏板基础,在偏心荷载作用下,可能会有一侧基底压力较大,而另一侧压力较小,当偏心达到一定程度时,压力较小的那一侧就会出现零应力区,在图上可以用特定的阴影或标注来区分零应力区与有应力的区域,让大家能更直观地看到它的位置和范围。
二.为何会出现零应力区
(一)偏心荷载的影响
偏心荷载是导致筏板基础出现零应力区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在建筑结构中,当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作用点与筏板基础的形心不重合时,就会产生偏心荷载。这就好比跷跷板,如果两边的重量不一样,跷跷板就会不平衡。当偏心荷载作用于筏板基础时,基底压力会呈现不均匀分布。根据材料力学和土力学原理,在偏心荷载作用下,基底压力可按照线性分布理论计算。
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,某高层建筑的筏板基础,在设计时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,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不均匀,导致筏板基础承受较大的偏心荷载。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基底压力检测时,发现靠近偏心一侧的基底出现了零应力区,这就是偏心荷载对零应力区产生影响的直观体现。
(二)地基条件的作用
不同的地基土特性对零应力区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。地基土的压缩性、承载能力等特性会改变基底压力的分布,从而影响零应力区的出现。例如,当地基土为高压缩性土时,在相同荷载作用下,地基土的变形较大,筏板基础更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,进而可能导致零应力区的出现。这就像在柔软的海绵上放置重物,海绵会产生较大的变形,重物放置不均匀时,海绵某些区域的压力就会很小甚至没有压力。而对于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基土,为了满足承载要求,基础底面积可能会设计得较大,在荷载作用下,基底压力分布相对更不均匀,也增加了零应力区出现的可能性。
假设在某工程中,地基土为淤泥质土,其压缩性高、承载能力低。在建造多层建筑时,虽然上部结构的荷载相对不是很大,但由于地基土的特性,筏板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均匀沉降,部分区域的基底与地基土之间的压力减小,最终出现了零应力区,影响了基础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。
三.零应力区有何影响
(一)结构安全层面
零应力区的出现对筏板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有着显著影响。当零应力区产生时,筏板基础与地基土之间的接触状态发生改变,原本均匀分布的基底压力被打破,导致部分区域压力集中,而零应力区则无法提供有效的承载作用。这就好比一座桥梁,如果桥面上某些区域没有车辆行驶(类似零应力区),而其他区域车辆过度集中,那么桥梁的受力就会变得不均匀,容易出现安全隐患。在筏板基础中,压力集中的区域可能会使地基土产生过大的压缩变形,甚至达到地基土的承载极限,从而引发地基的局部剪切破坏,进而影响整个筏板基础的承载能力。
从稳定性角度来看,零应力区的存在会使筏板基础的重心发生偏移,降低基础的抗倾覆能力。当建筑物受到水平荷载(如风力、地震力)作用时,筏板基础需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来抵抗这些外力,而零应力区的出现会削弱这种稳定性。以某沿海城市的高层建筑为例,该建筑采用筏板基础,在一次台风过后,经检测发现筏板基础出现了零应力区,并且建筑物有轻微的倾斜。进一步检查发现,由于零应力区的存在,筏板基础在水平风力作用下的抗倾覆能力下降,导致建筑物出现了不安全的状态,后续不得不进行地基加固处理,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
(二)建筑使用角度
零应力区可能引发一系列建筑使用问题,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墙体开裂。由于零应力区附近的基底压力分布不均匀,筏板基础在不同区域的沉降量也会不同,这种不均匀沉降会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。当附加应力超过墙体材料的抗拉强度时,墙体就会出现裂缝。这些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,还会降低建筑物的防水、隔音性能,给使用者带来困扰。
假设某住宅小区的一栋多层建筑,在建成使用几年后,居民发现室内墙体出现了多条裂缝。经检测分析,是由于筏板基础存在零应力区,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,进而引起墙体开裂。这些裂缝使得房屋的保温性能下降,冬季室内温度明显低于其他正常房屋,而且每逢雨天,裂缝处还会出现渗水现象,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。此外,不均匀沉降还可能导致门窗变形,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关,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
四.如何控制零应力区
(一)设计优化措施
在设计阶段,合理的设计优化措施对于控制零应力区至关重要。首先,可以通过调整基础尺寸来减少偏心荷载的影响。例如,当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有偏心趋势时,适当增大基础底面在偏心方向的尺寸,使基底压力分布更加均匀。假设某建筑的筏板基础在偏心荷载作用下,偏心一侧基底压力较大且有出现零应力区的风险,通过在该侧适当扩大基础尺寸,增加了基底与地基土的接触面积,从而减小了基底压力的不均匀程度,有效避免了零应力区的出现。
调整基础形状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。对于形状不规则的上部结构,采用相应形状的筏板基础,使基础形心与上部结构荷载合力重心尽可能重合。比如,对于L形的建筑平面,设计与之相匹配的L形筏板基础,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矩形筏板基础,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荷载分布,减少偏心,进而控制零应力区的产生。此外,合理布置基础内部的结构构件,如在筏板基础中设置合适的肋梁、暗梁等,也可以增强基础的整体刚度,调整基底压力分布,降低零应力区出现的可能性。
(二)施工注意要点
在施工过程中,严格遵循施工规范,确保基础均匀受力、减少偏心是控制零应力区的关键。在基础开挖阶段,要保证基坑底面的平整度,避免因基底不平导致地基土受力不均。例如,采用机械开挖时,应预留一定厚度的土层进行人工清理,防止超挖或欠挖,确保基底土层的原状结构不受破坏。某工程在基础开挖时,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,导致基坑底面局部高低不平,在后续施工完成后,经检测发现该区域筏板基础出现了不均匀沉降,进而出现了零应力区,影响了基础的稳定性。
在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,要保证钢筋位置准确、混凝土浇筑均匀。钢筋位置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基础受力性能改变,影响基底压力分布。而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则可能使基础各部分强度不一致,在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匀变形,增加零应力区出现的风险。比如,在浇筑筏板基础混凝土时,应采用分层浇筑、分层振捣的方法,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。同时,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已完成部分的基础结构造成扰动,确保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
五.总结
筏板基础零应力区作为影响建筑基础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,在建筑工程领域中不容忽视。从概念上看,零应力区是筏板基础基底与地基土间不产生压力的区域,其产生主要源于偏心荷载的作用和地基条件的特性。偏心荷载导致基底压力不均匀分布,随着偏心距增大,基础一侧压力减小从而出现零应力区;而地基土的压缩性、承载能力等特性则改变了基底压力的分布状态,增加了零应力区产生的可能性。
零应力区对建筑结构安全和使用有着诸多负面影响。在结构安全方面,它改变筏板基础与地基土的接触状态,使基底压力集中,降低基础承载能力和抗倾覆稳定性;在建筑使用角度,零应力区引发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墙体开裂、门窗变形等问题,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美观。通过设计优化(如调整基础尺寸、形状和布置内部结构构件)和施工注意要点(保证基础开挖平整度、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质量等),能够有效地控制零应力区的产生和发展。